江蘇恒泰建設工程怎樣提高施工機械的使用率?
優化建筑施工成本管理是一個復雜而系統的過程,涉及工程項目的各個階段和方面。以下是一些有效的策略和方法:
一、投標前的成本控制
項目經濟評價:建立工程項目投標前經濟評價制度,科學、合理地預測各項經濟指標,充分考慮中標后的資金回收情況、業主的履約情況、人工及材料預期價格、自身履約能力、地方施工環境以及未來社會、環境、法律等各方面風險。
目標成本制定:中標后,及時組織有關人員對項目的目標成本進行制定,結合合同條款、施工條件、圖紙變更、材料市場價格及公司自身施工能力、管理水平,按照成本最小原則下生產要素最優組合的理論,優化施工組織設計方案,并確定工序單價和項目目標成本。
二、施工過程中的成本控制
人工費控制
實行量價分離:將作業用工及零星用工按定額工日的一定比例綜合確定用工數量與單價,通過勞務合同進行控制。
提高勞動生產率:加強勞動定額管理,制定先進合理的企業內部勞動定額,提高生產工人的技術水平和作業隊的組織管理水平,合理搭配各工種工人的數量,減少和避免無效勞動。
彈性勞務管理:實行彈性需求的勞務管理制度,保持業務骨干和基本施工力量的相對穩定,對短期需要的施工力量做好預測和計劃管理。
材料費控制
量價分離原則:在保證符合設計要求和質量標準的前提下,合理使用材料,通過定額管理、計量管理等手段控制材料物資的消耗。
限額領料:實行限額發料制度,對超過限額領用的材料必須查明原因并經過審批。
材料價格控制:掌握市場信息,通過招標和詢價等方式控制材料、設備的采購價格。具體做法包括:
編制科學合理的施工計劃,減少窩工、停工等現象,提高勞動生產率,從而減少材料浪費。
加強現場材料管理工作,做到用料計劃準確無誤,按工程進度需要組織不同品種、規格的材料分批進場。
材料、設備的采購要貨比三家,確定供貨單位,批量材料爭取由廠家直接供應,以減少中間流通環節,降低材料采購的成本。
進場的材料、設備要減少露天堆放的時間,防止自然損耗和丟失,減小保管費用。施工時做到限量領料,合理用料,降低材料的損耗量。
采用散裝水泥,節省包裝費用。
盡量在原材料或半成品的產地完成質量驗收,減少材料報廢率。
施工機械使用費控制
優化選擇:根據施工方案和現場實際,選擇適合項目施工特點的施工機械,制定設備需求計劃,合理安排施工生產。
提高利用率:加強內部調配,提高機械設備的利用率,減少不必要的設備閑置和浪費。
維護保養:加強設備的維修、保養工作,降低大修和經常性修理費用,提高機械設備的完好率。
分包費用控制
確定分包范圍:在確定施工方案的初期就確定需要分包的工程范圍。
完工清算與竣工決算:加強項目成本過程控制,抓好對每個單項工程的完工清算和整個項目的竣工決算。及時組織有關人員搞好竣工決算,核實項目發生的實際成本,分析目標責任成本的執行情況。
三、其他成本控制措施
加強合同管理:確保合同條款的嚴謹性和可執行性,防止因合同條款不嚴謹導致的經濟損失。加強合同風險管控,細化分包合同條款,采用工程量清單計價模式控制簽證索賠風險。
內部審計與監督:加強企業內部審計的監督力度,確保成本控制措施的有效執行。建立考核機制,將成本指標分解到班組,實行節超獎罰制度,增強全員成本意識。
技術創新與管理提升:引進先進的管理方法、技術設備和工藝,提高人機工作效率,降低施工成本。
注重收尾及交付使用:工程完工后,盡快拿出工程結算資料,做到工完、場清、賬清,使企業的效益及時得到體現,保證資金的正?;鼗\,加快資金的周轉,降低財務費用。